一、什麼是「我的餐盤」
”You are what you eat!”這是營養學很喜歡提到的一句話,源自營養學家
Victor H. Lindlahr於1942年出版的書籍,告訴人們吃的東西決定了自身健康。因此,食物的選擇及份量非常重要,這也是營養師衛教時的重點!好好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均衡飲食,並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,食物選得巧,健康沒煩惱。
以往通常是使用「每日飲食指南」及「食物代換表」來進行教學,而在民國107年,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出「我的餐盤」均衡飲食圖像,結合每日飲食指南及基礎的食物代換概念,並配合口訣和影片,讓民眾更加容易實踐日常均衡飲食原則。只要掌握「我的餐盤」原則,搭配當令在地的食材以及適當的烹調方法,這樣無論是外食或是自己煮,都能吃得均衡又健康!
二、「我的餐盤」核心內容
「我的餐盤」是將食物依六大類分別說明如何選擇及建議攝取的份量,簡化成六個好記的口訣,只需要依照這六口訣,就可以輕鬆吃出均衡更掌握份量。建議用餐時,先將菜依照六口訣夾到方盤(圖一)或圓盤(圖二)上,更可以清楚的定量囉!
(圖2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「我的餐盤」實體照片。)
(一) 每天早晚一杯奶:一杯指240毫升的乳品,提供豐富鈣質,維護骨骼健康,而一杯乳品也可以使用一杯無糖優酪乳或兩片起司片等量替換。
(二)
每餐水果拳頭大:一份水果約為一個拳頭大,每天攝取三份新鮮當令水果,來獲得多樣的植化素及維生素,維持身體健康。(若血糖或三酸甘油高,建議每日攝取兩份水果即可。)
(三)
菜比水果多一點:每餐跟著「我的餐盤」攝取「比拳頭大一點」份量的蔬菜。若早餐不易吃到充足蔬菜,則午晚餐就多補充一點。蔬菜提供膳食纖維,預防便秘並維持腸道健康,而不同顏色的新鮮蔬菜也能提供豐富的植化素和維生素。每餐蔬菜1/3選擇深色,健康好處多多。
(四)
飯跟蔬菜一樣多:每餐約一碗份量,即和蔬菜相同「比拳頭大一點」的份量,且至少1/3為未精緻的全榖類,如:糙米飯、紫米飯、全榖米飯等。另外需注意像是南瓜、山藥、菱角、地瓜、馬鈴薯、芋頭、栗子、玉米等這些食材也算是主食類的一種,若有攝取記得要包含在主食攝取份量裡喔!
(五)
豆魚蛋肉一掌心:主要提供蛋白質。由於植物性的蛋白質來源含有較少的飽和脂肪,且不含膽固醇,並含有膳食纖維。因此蛋白質食物選擇的優先順序為:豆類>魚類及海鮮>蛋類>禽肉(如雞、鴨、鵝)>畜肉(如豬、羊、牛),減少紅肉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,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或烤製的肉品。
(六)
堅果種子一茶匙:每餐一茶匙(約等於大拇指第一指節的量),每天總共攝取一份堅果種子類(一份約一湯匙=3茶匙)。
三、實際應用
大家可利用自己平常會用到的玻璃餐盒、不鏽鋼便當盒等工具來練習,或運用公司使用的員工餐盤、飯碗、湯匙及馬克杯等,從中更加感受到「我的餐盤」原來可以如此貼近生活!而國民健康署也有許多實例照片、口訣和影片供民眾參考
(可點選網址: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1622&pid=9514,以及https://topic.commonhealth.com.tw/myhealthplate2019/index.html)。
因此,無論是日常的自助餐打菜、在早餐店、小吃攤或便利商店等購買外食,或是在家自己煮,只要掌握六大口訣靈活運用「我的餐盤」,每日飲食就能均衡一把罩。心動不如馬上行動,從今天就開始練習吧!
(圖3:利用生活常見的餐盤等實物工具講解,更加感受「我的餐盤」原來如此貼近生活。)
Disclaimer: 此圖片及內容由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彙集製作,歡迎您在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,以原網頁連結的轉貼方式分享我們的文章與圖片。
Ask a Ques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