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       取消訂閱       搜尋

植物肉更健康?小心「鈉」破表

隨著民眾健康意識的抬頭及素食主義的興起,近期各種使用「植物肉」的產品應運而生;植物肉宣稱「零動物成分、零膽固醇,無激素、無抗生素、無基因改造」,看似健康,但其實是運用植物的蛋白質、油、澱粉及色素經過添加部分調味及增稠劑後塑型而成的「加工食品」,未必比正常肉類健康。

隨著民眾健康意識的抬頭及素食主義的興起,近期各種使用「植物肉」的產品應運而生;植物肉宣稱「零動物成分、零膽固醇,無激素、無抗生素、無基因改造」,看似健康,但其實是運用植物的蛋白質、油、澱粉及色素經過添加部分調味及增稠劑後塑型而成的「加工食品」,未必比正常肉類健康。

植物肉相較傳統素肉,有以下幾點差異:

 

傳統素肉

植物肉

蛋白質來源

黃豆或香菇

大多使用碗豆或大麥

油炸

(大豆油)

(芥花油和椰子油)

出現型態

如豬肉、雞肉、魚肉等較多樣化選擇

模擬動物肉絞肉製品


台灣人吃的黃豆製品例如豆漿、豆腐,也是植物肉類之一,但歐美人士比較不喜歡黃豆的「豆青味」,因此採用小麥、豌豆等他們較常用的食材,做為主要植物蛋白來源。值得注意的是,植物肉鈉含量偏高,一塊4盎司(113克)的漢堡排就含有380毫克的鈉,相當於已食用每日鈉攝取的16%

現在台灣的植物肉大多是模擬動物肉的絞肉製品,但是在一般民眾選購相關產品時需注意食品標示及烹調方式,吃植物肉並不代表比吃正常肉類健康,而素食者選購相關產品也要注意,標榜使用植物肉的商品並非等於素食,商家額外使用的食材、烹調用油及烹調環境也要注意,才能避免不小心破戒。

 植物肉日趨流行,但也直指著這種食物是「加工食品」,含鈉量不容小覷,高血壓或需限鈉(心、腎、肝臟疾病等)的病人需減少食用,避免造成身體的負擔;食材選擇上建議採原形食物,烹調方法上力求簡單,少油、少鹽、少糖,多用蒸煮燉、少用油炸,才能達到健康吃素的目標。

/游欣璋、林文昶營養師

Disclaimer: 此圖片及內容由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彙集製作,歡迎您在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,以原網頁連結的轉貼方式分享我們的文章與圖片。

關於作者文章一覽

游欣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