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喜歡吃飯,只吃肉不吃蔬菜,或是一頓飯要吃好幾個小時,這些都是偏食常有的表現,長期偏食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。根據統計全球有40%~60%的父母認為孩子有偏食、不吃飯的問題;要改善孩子偏食問題關鍵在於找出偏食的原因,除了孩子本身的因素之外,更別忘了要同時檢視照顧者與環境問題。
孩子為什麼會偏食?
對於沒有嘗試過的食物產生抗拒是很普遍的現象,食物的外觀形狀、顏色、氣味皆會影響進食的意願,建議不定時提供讓他們接觸新的食物,但不一定要強迫食用,新食物必須讓孩子至少嘗試5~10次,並以不同的方式呈現,像是多變化的烹調方法、豐富多彩的擺盤、搭配不同食材等,才可能慢慢接受。
2.不喜歡食物的味道
孩子味覺敏感,容易對食物氣味太重、太苦、口感感覺不佳進而產生抗拒,例如:青椒、苦瓜、茄子,這個時候烹調技巧就顯得重要,可以幫食物變身,改變成可愛的外觀或是利用天然香料增添風味,讓孩子在無形中增加食用的意願。
3.不適當的食物質地
食物的質地太硬或是體積過大會造成孩子咀嚼困難進而產生排斥,特別是肉類、纖維較多的蔬菜容易讓孩子咬很久都咬不斷,因此適時將食物切細或改變烹調方式使食物質地更適合孩子食用,能避免因食物質地不當而造成的偏食情形。
4.不定時不定量的飲食行為
飢餓是食物最好的調味料,把握孩子肚子餓的黃金時間給予適當的餐食,並控制進食時間,相較於正餐不吃飢餓時卻用零食填飽肚子的孩子,定時定量更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5.曾有不愉快的進食經驗
不愉快的進食經驗會讓孩子對食物產生不好的主觀印象而產生排斥,例如:曾經被魚刺梗住、噎到、嘔吐或是吃某些特定食物當作懲罰,對孩子而言都可能成為其畏懼進食的原因。
6.不當的強迫進食
用強迫威脅行為讓孩子進食,會增加對食物的反感,進而造成更嚴重的偏食行為,建議營造有趣愉悅的用餐環境陪伴孩子進食,並適時進行飲食教育,讓孩子了解食物對身體健康的影響,進而提升進食的意願。
7.家長及照顧者有偏食的行為
孩子懂得察言觀色,若照顧者有偏食行為或是抗拒的肢體語言,同時也不鼓勵孩子進食,則容易使孩子拒絕進食某些照顧者所排斥的食物,而往往這些特定食物也因照顧者對餐點的選擇而不易出現在餐桌上,因此照顧者應以身作則,別忘了自己正控制著最初重要的決定。
8.潛在食物過敏
身體會選擇自己需要的營養,當孩子對某種食物特別抗拒的時候,請仔細觀察是否在孩子進食後會產生不良反應,例如肚子脹氣、腹瀉、紅疹等,這時候仍有許多食物可以替換,也能夠讓孩子攝取到所需的營養素。
最後要提醒的是:關心孩子飲食的同時,除了提供有機會吃到營養、健康食物的環境,別忘了孩子應擁有的吃飯自主權,偏食行為不易在短時間內修正,需要付出心思與耐心找出偏食的原因,對於不喜歡特定食物的孩子,建議掌握食物替代性原則,仍能補充到所需的營養素,解決孩子的偏食問題多鼓勵少強迫,才不會造成反效果!
作者介紹:
吳佳蕙 營養師
現任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
學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
Disclaimer: 此圖片及內容由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彙集製作,歡迎您在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,以原網頁連結的轉貼方式分享我們的文章與圖片。
Ask a Ques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