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生產面向:
午餐的食材因受合約規範,鮮少能使用格外品,配合本次惜食計畫,與彰化溪州在地小農四季農園─鄭宏正先生合作,於午餐中提供香蕉格外品,四季農園採用自然農法栽培,不噴除草劑也不施用化肥,孩子能親眼看見何謂「格外品」。供應當天的香蕉大小不一、外表帶有許多斑點,不若市售香蕉光鮮、漂亮;但是剝去外皮後,裡面果肉軟甜、香氣濃郁。午餐時間結束,孩子在校園中遇到我,頻頻稱讚今天的香蕉好甜、好好吃。不能以貌取「蕉」的生活教育,自然融入、深刻感受。
(圖一、全校一起享用香蕉格外品)
二、烹調面向:
在食物烹調上桌之前,讓孩子親手體驗食物鏈的循環規則,提供校園菜圃供班級認養,使用午餐廢棄蔬果皮製作堆肥,達到全食物利用。帶領孩子從三明治堆肥法開始操作,由班導師帶領每天細心澆水、除蟲,收成時滿滿的成就感與喜悅。收成的蔬菜不論做成沙拉、湯麵…孩子們通通完食,不再拒絕綠色蔬菜。參與活動的二年級孩子在作文中提到:「…我們才種一點點菜就覺得很累,農夫要種很多很多菜給全校吃,一定更辛苦,所以我們要把菜吃光光,不能浪費。」不需要再對孩子耳提面命,告訴他們農夫有多辛苦,自己做過一次、感同身受。
(圖二、使用午餐廢棄菜葉堆肥)
三、丟棄面向:
本次計畫提案著重的即是「丟棄面向」,希望從「增加消耗」與「減少浪費」二部分著手。
(一)活動初始先成立Line惜食行動教師社群,邀請導師參加惜食主題教師研習,推廣理念得到導師們的認同,事半功倍。
(二)根據以往的惜食推廣經驗,若是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吃青菜比賽,部分班級最後吃青菜的「工作」可能會落在部分同學身上,恐會造成孩子對青菜有更負面的印象。因此這次推廣,改為班級以「自願」參加的方式,全班一起討論,自行擬定減少剩食的班級行動方案,例如:把三道菜其中的二道吃光、全班吃飽之後每人再多吃一口飯…等,由各班午餐長登記確實完成的天數,每學年冠軍班級,可參加下學期辦理的戶外教育環境教育課程、見學之旅。同時也鼓勵導師將班級中推廣惜食的小技巧,在Line社群中分享給其他班級。
(三)考量校園內活動空間有限,學生總因活動量不足,幾近中午,孩子還是鮮少感到飢餓。配合體育課教學跳繩技巧,提供低年級學生每人一條跳繩,鼓勵課間運動─跳繩,增加學童活動量,進而提升攝食量,奠基身體素質,對長高也相當有幫助。
(四)面對本來就喜歡、熟悉的食物,孩子的接受度比較高,剩食也跟著減少,因此與校內藝文競賽結合,透過徵稿活動,邀請孩子將家中最喜歡的手路菜,寫成食譜。透過營養師評估可行性後,由廚工媽媽復刻家中的好滋味,搭配午餐廣播及「阮兜手路菜」成果展介紹給學校師生,珍惜主婦惜食智慧、提高學生參與感。
(五)分別針對低、中、高年級設計對應惜食教案:
1. 「低年級」:繪本導讀(蔬菜運動會)後,使用當天午餐切下的蔬果蒂頭,讓孩子當作印章,使用壓克力顏料自由創作,孩子的想像天馬行空,跟蔬菜之間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。
2. 「中年級」:繪本導讀(怕浪費的奶奶)後,跟孩子一起討論有剩食的時候,應該採取什麼行動,選項分別是減少浪費、分配給需要的人、餵豬、回收、棄置,這5項行動的優先順序應該是什麼?使用孩子事先泡製好的柚皮和橘皮精油萃取液,每人製作一瓶天然洗碗精,帶回家幫媽媽洗碗、洗自己的襪子。
3. 「高年級」:繪本導讀(蔬菜逃家了)搭配新鮮高麗菜和各式高麗菜乾、醃漬高麗菜等包成水餃,讓孩子品嘗高麗菜的不同樣貌與呈現出來的風味,冬季常常盛產過剩的高麗菜,除了新鮮吃,也可以用不同方式被保存下來。
(圖三、孩子動手調製天然果皮洗碗精)
惜食習慣的養成涵蓋食物教育、品格教育,更是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,當然,這也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惜食行動推廣為期二個學期,導師反應從各個面向切入,讓班級從原本每天都有剩食到現在都吃不夠,例如:調整打菜的份量,盡量平均分完;孩子沒吃過或不喜歡的菜色,鼓勵多多嘗試,就算只嘗試一口也好;導師以身作則,不經意說出「這個菜怎麼那麼甜~那麼好吃!」孩子也會受到影響,增加嘗試不同菜色的意願;體驗種菜的班級導師也提到:「透過種菜活動,孩子的視力、觀察力、語文能力都進步了,午餐中的青菜跟著吃光了…」,雖然推廣成果僅是讓每天午餐廚餘平均量減少了60公升,數字看起來並不是非常漂亮,如何循循善誘讓孩子從試著多吃一口內化成習慣,相信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。期盼校園營養師們共同努力,一起找出午餐惜食的解方,讓我們的孩子們未來都能成為實踐永續生活的種子。
Disclaimer: 此圖片及內容由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彙集製作,歡迎您在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,以原網頁連結的轉貼方式分享我們的文章與圖片。
Ask a Ques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