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       取消訂閱       搜尋

水果謠言傳不停?營養師揭秘闢謠

水果是大家公認的健康食物代表,各種維生素、膳食纖維和豐富多樣的植化素,再加上口感清爽甘甜又方便拿取食用,幾乎每日飲食都少不了它。正因為受到大家如此的關注,水果的謠言也不斷地一再出現,現在就跟著營養師一一闢謠,建立正確的水果營養觀念吧!

水果是大家公認的健康食物代表,各種維生素、膳食纖維和豐富多樣的植化素,再加上口感清爽甘甜又方便拿取食用,幾乎每日飲食都少不了它。正因為受到大家如此的關注,水果的謠言也不斷地一再出現,現在就跟著營養師一一闢謠,建立正確的水果營養觀念吧!

謠言一:水果不能飯後吃,會產生毒素?!空腹吃水果可以抗癌?!

到底該飯前吃水果、還是飯後吃水果呢?某日,一位醫療界的朋友問道:「聽說水果不能飯後吃,因為飯後吃水果,水果會堆積在胃的上層,人體溫度達攝氏36-37度!以夏天把水果切好,放在太陽底下、攝氏30度的狀況下,很快就會酸敗掉,更何況是溫度更高的胃!這些堆在胃裡食物最上層的水果,最慢被消化,就會發酵、變壞、產生毒素!所以飯後吃水果,其實是不健康的!」

我聽完後忍不住哈哈大笑說:「你應該是偵探小說看太多了!」其實我心裡在想:「你的消化道生理學與微生物學應該都忘光了吧!」食物要酸敗,不是只需要「溫度」這個條件而已,還需要「足夠的細菌量」和「足夠的時間」兩個條件來配合!

第一,我們的胃裡有胃酸,食物進入胃中,大部分的細菌會被胃酸殺死,當細菌的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時,就很難作怪。第二,飯後吃水果,雖然會堆疊在最上層,但我們的胃會「蠕動」,肉類或含脂肪的食物,在胃中的停留時間確實較久,而植物性來源的食物,包含全榖根莖類、蔬菜類與水果類,通常經過胃的蠕動與擠壓之後,因為質地的關係,會比肉類更容易變為泥狀或糊狀,於是,就會先經過縫隙先進入小腸。
所以,何來「水果會滯留」或「最慢消化」的狀況?

有人又說:「可是,飯前吃水果,可以先讓維生素、礦物質、還有那些植化素先進到體內,可以保護我的身體啊!」

我說:「其實,這種說法,似是而非!」
因為我們體內維持健康的機轉相當複雜。以抗氧化的功能為例,人體可以直接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素作為抗氧化的防禦之用。但是,我們體內更強大的抗氧化系統,是由人體自行合成的酵素系統與營養素抗氧化物質聯合構成,所以需要「均衡飲食」才能讓此系統發揮最大功效,不是單靠水果就能構成完整防禦系統的!

所以,真的,別再鬧了!飯前吃水果、飯後吃水果,其實都可以啦!


謠言二:水果切好隔天吃,營養剩一半?

過去常見到「水果應該現切現吃,營養才不會流失」的說法,甚至有人說「水果切好隔天才吃,營養只剩一半」!但,事實真是如此嗎?這樣的說法有研究報告支持嗎?

請教了無所不知的古哥,果然在2006年出版的第5412期《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》中,有一篇名為「新鮮截切水果與整顆水果在儲存期間品質改變及營養素保留」(Quality Changes and Nutrient Retention in Fresh-Cut versus Whole Fruits during Storage)的研究報告。

研究者收集了新鮮的鳳梨、芒果、哈密瓜、西瓜、草莓、奇異果等六種水果,先將其中一半的數量以符合衛生標準的處理程序截切裝盒,再與整顆未切的水果一同儲存在攝氏五度的冰箱中。同時,為了瞭解光線對截切的水果的影響,會在九天的儲存期間內,三次暴露於日光燈下,並達到到一定的光照量。

在儲存到第三天、第六天和第九天時,取出先前未切開的整顆水果,以期初時截切水果相同的處理方式切好,再取出原本已切塊裝盒的水果,進行外觀評比和營養素分析。營養素的分析項目包括維生素Cα-胡蘿蔔素、β-胡蘿蔔素、葉黃素、茄紅素等類胡蘿蔔素,以及多等。若以期初未切開即直接儲存的水果做為比較基準,儲存在攝氏5度狀態下達第六天時,截切水果的營養損失狀況如下:

鳳梨

芒果

哈密瓜

西瓜

草莓

奇異果

維生素C

損失10%

損失小於或等於5%

損失25%

損失小於或等於5%

損失小於或等於5%

損失12%

類胡蘿蔔素

損失25%

損失10-15%

損失10-15%

沒有損失

損失10-15%

沒有損失

酚類化合物

沒有明顯流失

報告指出,「光線照射」確實會造成截切水果的外觀和營養素的變化:

  • 明顯促進鳳梨塊的褐變,並明顯減少奇異果片的維生素C含量。
  • 在類胡蘿蔔素總含量部分,哈密瓜和奇異果片是下降的,但儲存至第9天時,芒果和西瓜塊的類胡蘿蔔素總含量反而因為光線照射而增加。
  • 對酚類的含量沒有影響。

作者的結論很有趣:截切水果的視覺破壞,發生在明顯的營養素損失之前。

意思就是說:雖然水果因為先切開而使外觀變得不好看,但營養素流失的程度,並不像外觀變差那般嚴重。

所以啦!可以在前一天放心地先把水果切好,用保鮮盒裝好,放在攝氏五度的冷藏庫,然後,放心地享用!對於喜愛「伸手牌」水果的人而言,這應該是個好消息。

當然,還是要盡快吃完,不然水果還是可能會壞掉的。

謠言三:水果是減肥聖品,除了可以當代餐,喝水果酵素還能解便秘、減重?

很多民眾將水果當作正餐,以為吃進去的熱量就會比較少,但其實水果的糖分不低,若不控制總量,非但幫不了減重,還有可能越減越肥。

除了水果之外,果汁也可能是另一個減肥陷阱!

通常要好幾個水果才能打成一杯果汁,使得果汁基本熱量就先乘上好幾倍,甜甜的飲料也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「喝太多」。而且水果打成汁以後,營養素接觸空氣和光線後容易被氧化而造成營養素流失,若把水果渣濾掉,更會失去纖維素,也沒辦法增加飽足感。

另外,最近當紅的水果酵素飲品,許多喝過的人說,水果酵素喝了可以解決便秘問題,皮膚變好、體重也降了!甚至更神的說法還有能促進消化、排毒、增加免疫力、抗老化等等。

其實,這些都是無科學根據的神話!

水果酵素飲料說穿了,只是用溫和的發酵方式,慢慢萃取出水果營養成分的「濃縮果汁」!

果汁和水果酵素的差別,在於製作方式不同,但營養價值其實很類似:

果汁是透過機械的力量攪打或透過壓力來破壞水果的細胞壁,使營養成分是放出來;而水果酵素飲料,則是利用細菌分解的方式,使水果細胞壁破裂而釋放出其中成分。 不同的部分,在於細菌利用水果的營養成分發酵後,會產生一些原本水果所沒有的「代謝產物」。

若從生理科學上來解釋,酵素其實就是「蛋白質」,又被稱做「酶」,而且人體會依據需求而製造酵素,比如唾液中的酵素可以分解澱粉,胃酸中的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。

來自水果酵素飲料的酵素進入人體消化道之後,會因為胃酸、胰液、膽汁等消化液的作用,被分解為胺基酸、胜肽,很難在進入體內以原本的酵素型態來產生作用。

鳳梨、木瓜、奇異果等水果含有能分解蛋白質的酵素,在進入胃,尚未被胃酸作用而變性之前,能夠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,但能發揮作用的時間頂多20分鐘,效果有限。因為這些外來的「非人體酵素(蛋白質)」一定會被人體的消化系統「分解掉」!

若說水果酵素飲料有什麼效果,可能是因為植化素與所發酵產生的代謝產物,而不是那些無法被吸收的酵素。植化素有上千種,存在於各種蔬菜水果中,賦予蔬果各種繽紛色彩,因此,顏色愈鮮艷的水果,含有愈多的植化素。植化素在植物身上原本就具免疫、抗氧化及自我保護的功能,進入人體後,也有相同作用。

所以整體來說,水果還是吃原型的最好,只要一天不超過兩份平碗(約89分滿)的切塊水果,搭配均衡的飲食和運動,才是維持好身材的不二法門。

作者介紹:

趙強營養師

現任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

學歷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營養組畢

Disclaimer: 此圖片及內容由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彙集製作,歡迎您在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,以原網頁連結的轉貼方式分享我們的文章與圖片。

關於作者文章一覽

趙強

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

學歷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營養組畢